null
晚清官场有一桩非常著名的公案,引出了脍炙人口的“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
主角爱新觉罗·宝廷,字竹坡,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八世孙。同黄体芳、张佩纶、张之洞并称为“翰林四谏”,是晚清时候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说的就是他在江山县娶了船妓回家,然后向慈禧太后弹劾自己而罢官的故事。
江山县为浙江的一个小县,据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以后,将张士诚的余孽,泛列九个姓的人家,发配到此,令世代终生不得上岸。这些人只好在江上打鱼为生。
这些人即所谓的江山九姓。
常年打鱼能维持什么生计呢?
慢慢的游览江景的人租他们的船,成为了一条出路。他们为之提供各类服务,其中也包括皮肉服务。
久而久之,江山的船娘也就成为当地的“土特产”,明清几百年,长盛不消。
宝廷此人,其实本来是晚清的干吏,做官做事挺有一套的。他虽然为清朝宗室,倒也并非嫖赌逍遥一无是处。
宝廷的一生有两个七年,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同治七年(1868年),他考中了进士。28岁高中,虽不是特别年轻,也很了不起了。做了几年翰林院的编修,后来升为侍读,给皇家讲学。再后来在同治立后等重大事件上谏言,颇有见解,得到了重用。
第二个是光绪七年(1881年),他被授为内阁学士,前往福建监考乡试。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他留下了名动四海的买妓罢官的艳史。
从福建归来的路上,宝廷领略了江山县闻名几百年的船妓,并娶了一个为小妾,携手归京华。
这是可大可小的事。
一般来说算是对官体影响极小的事情了。
但是,宝廷一到京城,就给慈禧太后上折子,弹劾自己,说:
“钱塘江有九姓渔船,始自明代。奴才典闽试归至衢州,坐‘江山船’,舟人有女年已十八。奴才已故弟兄五人皆无嗣,奴才仅有二子,不敷分继,遂买为妾。奴才以直言事朝廷,屡蒙恩眷,他人有罪则言之,己有罪则不言,何以为直?”
不愧是做谏臣的,折子真是写得好。先讲了江山船妓的由来,暗示妓女诱人,写嫖妓的原因。接着说家族人丁不多,生儿子迫在眉睫,写买妓女的原因。最后说自己弹劾自己的原因,身为言官,授人以柄,和自己一向的标榜不符合,还做什么官呢。
说得有理有据,慈禧太后不知道咋办。召见军机大臣讨论,可是吏部也不清楚这个皇室宗亲官运腾达的内阁学士葫芦里卖什么药,不敢替宝廷说情。最后慈禧只得以上谕的名义,让吏部来办:
“侍郎宝廷奏,途中买妾,自请从重惩责等语。宝廷奉命典试,宜如何束身自爱,乃竟于归途买妾,任意妄为,殊出情理之外,着交吏部严加议处。”
有了这个“严加议处”,吏部再不客气,给了宝廷一个革职处分。
他就这样如其所愿的得了妓女小妾丢了朝廷高官。
有些人分析,这其实是宝廷明哲保身的一个做法。
因为在当时,跟他一样的清流岌岌可危。
他与翁同龢、陈宝琛、张佩纶都是名震天下的“四清流”,友谊深厚。然而中法战争爆发,清朝海军溃败,好友张佩纶获罪被处罚。同时,维新运动的大风也开始从青萍之末吹起来,翁同龢的表现让他后怕。
所以有些人觉得宝廷是看到了这些风向,以自污的方法退出官场,远离政治漩涡。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眼前的事实是宝廷为了江山船妓,放弃了江山事业。
这事传出去,人们都很好奇,到底妓女是有多美,才能让这爱新觉罗的子孙,名动八表的大臣这样奋不顾身。
于是都抱着好奇,来看一看他的“如夫人”。
美丑姑且不论,但新娘确实有特色——她的脸上有一些小小的雀斑,或者说麻子。
好事之人就传开了,说宝廷为了一个麻子女人,放弃了大好前途。
这里面有一个落魄的大文人李慈铭,屡试不第,但人又才华横溢。他的代表作是《越缦堂文》,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从咸丰到光绪的所见所闻,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冠”。
写日记写出这这般名声,下笔当然断不容情。李慈铭喜欢评论时事,敢说话,也会说话。有时候还当面怼人,讽刺人的时候刻薄极了。
他对晚清的时政本来就抱了一肚子的气,这会儿看到宝廷如此不务正业,抓住买妓弃官疯狂讽刺。
写了一首诗:
昔年浙水载空花,又见闽娘上使查。
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
曾因义女弹乌柏,惯逐京娼吃白茶。
为报朝廷除属籍,侍郎今已婿渔家。
这首诗总体就是在嘲讽宝廷不务正业,嫖妓爱妓堕落风尘,甚至把自己下赘给船妓。
而这“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不经意间成了超级名句。
因为写得太好了,工整至极,嘲讽至极。
首先,从文字上来说。宗室对江山,八旗对九姓,名士对美人,麻对草。对仗非常漂亮。
其次就是从寓意上来说。宗室八旗的名士是草包,江山九姓的美人是麻子。
草包娶麻子,天造地设。同时也暗自嘲讽清朝的草包宗室,只对得起明朝贱留下的蓬麻一样的女人。
骂人骂到骨头里了。
一般人要是被这样讽刺,可能得气死。
宝廷倒也不一般,他自己写诗,为此事打了一个总结:
江浙衡文眼界宽,两番携妓入长安。
微臣好色原天性,只爱娥眉不爱官。
我踏马就是好色,有色我就不做官。
咋地,你考不上官不安逸吗?
不管怎么说,如此直言好色,也有几分难得的可爱呀。
《长恨歌》里的昏君逻辑
从开篇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玄宗的好色。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的无能。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尾写唐玄宗沉迷方士,求神问鬼的荒唐。
整首诗嘲讽拉满,用江山美人的外皮,包装了对唐玄宗的控诉。
里面有很多次都用得非常妙,细思让人感叹。
先看第一个部分,说唐玄宗好色。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里面有很多字可以细究。
重
汉皇重色思倾国的“重”,这个字用得非常漂亮,不是“好色”而是“重色”,就有了一种价值取向。
好色可以看做是本能,但重色就体现了他的偏向,重的是色,而不是其他。一个重,就凸现了唐玄宗的路子不对。
皇帝看重色,那么人才和国家必然没那么重要,除非你有色,不然你想脱颖而出是很难的。
求
这个字更有意思,讽刺性更高。
御宇多年求不得,都不是寻不得,感觉这人一当皇帝就是在找女人,而且一直不满足。
尽
尽日君王看不足。一个成天在寻欢作乐的昏君形象被他一个字就刻画出来了。
诗没有一句话说唐玄宗不务正业,但却用一个尽描绘了他沉浸在跳舞听取中。很深刻。
除了这些字,其行为连接起来,也非常“昏庸”:不早朝,无闲暇,夜专夜,醉和春,看不足。
当把些字和行为连接起来,你会发现,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纯粹的沉迷声色的皇帝。他心里想不到一点别的事,他的日常只有美女,醇酒,艳舞。
他陷入其中根本出不来,这可以说是古代政治传统里最昏庸的标配了。
也正是因为这部分的铺垫,所以很快他遇到了惊天的变化,而在这惊天的变化中。他没有应变能力,缺乏统治能力,综合素质一塌糊涂。
第二部分从多个方面刻画唐玄宗没有力量感,这段细读,透着一种柔媚懦弱,我们先看原诗: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惊破羽衣。
这个惊字很有“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的意味。都打到门口了,还在享乐呢。
一个惊,把唐玄宗政务懈怠,国事颓唐的本质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呼应了开篇的“重色”。
千乘万骑。
多么声势浩大的词,结果只是当逃兵!这样的排场不是守国都,不是干架。而是一路向西南而逃窜,蕴含了一种他抛弃他的人民的态度。
翠华摇摇。
都逃难了,还要等杨玉环打扮得光鲜亮丽,雍容华贵。一走一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做派。
无奈何,救不得。
下面的士兵不听话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里有个六军不发,发描写的是不听的话。也就是在这时他终于得到了报应,没人听他的,美人也死了。
与此同时,黄埃散漫,旌旗无光。
一派萧瑟没有希望的气象。却用“圣主”来形容,这讥讽,也算是非常刻薄了。
好不容易回到长安,可是他每天哭哭啼啼。哭的不是自己把国家害了,而是过去的美人。睡不着也只是因为枕边没有她。
当时保不住,过后空思量。
想不到其他的后悔和自责,而只是因为现在自己没有获得感。
这一段看起来是在写他的深情,却处处显示出他的无能。
无能即是无智,故第三部分就全面刻画了他的求神问鬼。
我们同样先看原文: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部分化用了汉武帝用皮影戏再见李夫人的典故。
虚无缥缈和参差是。
表现了老迈的唐玄宗被骗子忽悠得团团转。
方士用皮影戏让他看到了一个影子。但是又不能真正见面,只好托词。恩爱已绝,叫他修仙。
拿着杨玉环的金钿,等到重逢。
到了最后,才点题长恨歌的恨。
为什么会有恨,因为方士给他留下杨玉环的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自己人都要死了,就得了这么一句空口的承诺。所以这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唐玄宗或者杨玉环的口吻吗?并不是啊。
这句话其实就是诗到了收官的时候,作者自己的一句感叹。
其实是要断开的。阅读的时候应该是这样: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看到没有,这是写史书的手法。
最后一句话,就相当于司马迁把史料讲完以后,按下的一句太史公曰。
白居易把唐玄宗的事情用诗歌讲完了,感叹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就是说读书人一声长叹的意思。
都到了什么地步了,还在想修仙,还真的想通过修仙,回到从前那种酒色沉迷的生活?
这句长恨是代表天下人,恨的唐玄宗,坑害了大唐!!
别说你修不成仙,就算你修成了仙,仙人也要死,你修成了仙你这样的日子也过不长。
可是你留下的家与国的恨,是绵绵不绝的。
有人解释长恨歌是悲剧结尾,所以叫长恨歌。然而从措辞来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并不是悲剧。
这样解释是不通。
真实的恨,就是来自读书人的恨。
只有这个恨,才是呼应开局的“汉皇重色”。
这首诗那么长,历来被认为写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但我觉得其实并不是多么浪漫,恰恰是在不声不响中,讽刺了唐玄宗,讽刺了他把江山社稷弄得乱七八糟。
妙的是他没有一句正面在斥责,而是通过各种看起来在“明褒”杨贵妃的色艺的描述,“实贬”唐玄宗的荒唐。有趣有趣。
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
上课时老师只会拿着教材说这是因为鹧鸪的叫声听起来是“行不得也哥哥”,哀怨凄苦,用来寄托他的愁绪。
反正也讲不出别的什么,就给你用鹧鸪的声音来说辛弃疾的内心。
我读书这么多年,从来还没有看到一个人把“鹧鸪”讲好,这首词他们也就理解得非常浅了。
我经常给朋友在说,辛弃疾用典是学的屈原,他的词,是蕴含着屈原那种“踽踽独行”的意境的。他的所有的用典,也是在类似屈原的手法,说自己的失望和难过。
这首《菩萨蛮》写自己北望,而写鹧鸪怀南。才是愁的根源。
讲《菩萨蛮》一定要把鹧鸪讲清楚。
鹧鸪这种鸟,在唐宋就已经被文人们认识得很多了。
说它像母野鸡,飞的时候永远向南而不相北。
“鸟像雌雉,名鹧鸪,其志怀南,不向北徂”。
这是唐宋时期人们对鹧鸪鸟的总结。
柔媚,怀南,终生不向北。
这是典型的屈原手笔,用来讽寓君主和朝廷的。
整个国家像一个鹧鸪鸟一样,往南边的深处躲,他能不悲愁吗?
我说只有理解了鹧鸪,才能理解这首菩萨蛮。因为这首词写的是他一个人北望,而一整个时代怀南。
他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屈原举世独醒,举世独行。
我们来仔细分解这首词,先说上阕: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176年,辛弃疾在江西做提点刑狱。这一年金兵攻入江西,百姓受害,整个地方仓惶不堪。
辛弃疾在满目疮痍的情况下,登上了郁孤台。将江水和国家受难的泪水写在了一起。
以水有多深,泪就有多深为这首词开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登台北望。
郁孤台本来就有人虽卑微,心系魏阙的历史背景。和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相通。
辛弃疾站在这样的台上,也是心系家国。
登台北望,看到的是无数江山。
北望看到江山,这本身应该属于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登台远望,江山入眼。
正常情况当豪情壮志。
可是辛弃疾壮不了,因为江山沦陷,这样的江山属于金人之手,被强敌践踏。所以江山越美,内心才越悲恸。
从而顶针引出下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多材料翻译为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还是会东流。
其实这个“遮不住”,当应理解为“护不了”或者“住不了”。
这么好的江山我们保护不了,从前属于我们的大宋,一去不复返。
看江山,然后叹江山。
北望萧索,基调在这里呢。
不是说青山遮江水,是人没本事,护不住大好河山,旧日盛景滚滚东去。
时势如此,如果大家都有心齐力挽回,也许还有希望。
但官家的心不在此啊。
就在辛弃疾痛心北望的过程中,在他看着北方的群山壮景时。在向南的深山里,传来声声坚定地鹧鸪叫。
这鹧鸪叫几乎让辛弃疾肝肠寸断。
他从鹧鸪中猛然醒悟过来,那些目下居住在江山中的官家朝廷,他们是没有北望之心的,他们只有怀南之志。
也许是一只鹧鸪,也许是一群鹧鸪,在那里叽叽喳喳,从深山里急急忙忙,边飞边叫,向南而去,绝不回头,绝不回头。
一切都是日暮穷途的征兆,怎么能不愁呢。
辛弃疾用江山北望说自己,用鹧鸪南飞说朝廷。
用了屈原的手法,用了无形的典故知识。只把那些说不出口的踽踽独行付诸笔端。
愁绝如流。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出自高适《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这首诗有个背景,就是高适在五十岁之前,都只是从九品的县尉。
高适好像和别的诗人完全不一样,他一生就是爱做官想做官,他不像李白一会儿抱怨一会儿又干谒。立定了“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志向,想法设法做大官,最终还是做了大官,但毕竟在五十岁以后。
这首诗也是他五十岁之前的作品。所谓旅宦秋中,就是深秋到外地做官,做小官。如果是做大官,节度使啥的。这首诗的基调又会完全不一样。
其实这首诗写的是颜六少府,但说的也是他自己。
没发迹之前的高适,科举不第,四处流窜。
直到天宝八年,他已经四十六岁了。才被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考取了功名,当上了封丘尉。
《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可能就是写在他当封丘尉的时候,辛苦了一辈子,但是只能在外地做一个小官,无所作为,对于胸怀大志的高适来说,很是难受。倒不完全是嫌弃官小,而是做事做不成,心里有块垒,很不痛快,他在《封丘作》里面这样写过: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卑躬屈膝迎接长官让他心碎,被他们催促着欺负老百姓又让他悲伤。送往迎来,媚上欺下的事干得难受。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写了这首心意难平的诗。几乎除了首句,其他都是名句。
全诗如下:
传君昨夜怅然悲,独坐新斋木落时。
逸气旧来凌燕雀,高才何得混妍媸。
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一开始,他就共鸣颜六少府,听说你昨晚很惆怅悲伤,一个人在这样深秋飘零落叶纷纷的时候走马上任。诗写得很有技巧,“独坐新斋木落时”,可不是说对方在新屋子里赏落叶,而是点出其深秋被授到外地履新上任一个小官,独自上任无人问津。
接下来先夸夸自己,并通过对比,发出感叹。
我们以前就有鸿鹄之志,非燕雀可比。如今为什么会和这些丑角搞在一起,跟他们一起共事,混迹江湖?
然后表达不甘,才华没有发现的难受。
汉唐时候,县尉小官只能用铜印,上面系黄丝带,也就是“黄绶”。高适以此代指,说我们当个小县尉,只要知道我们的才华的人,都为我们叹息。可是我们的高远的心志却没有人知道。
这里有隐语,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为什么昨天晚上不高兴。就是本质上是因为我俩都一样,都做着这样的小小县尉,想做的事做不成,想避的麻烦避不了。我们有高远的志向,却只能束缚在这片小天地,被那些丑角上官左右着。
于是升华的名句,顺应而出: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这句诗写得太好了,太妙了!
传统的思想文化里,大家其实都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共通认知,遇到命运坎坷,很多人怨天尤人,抱怨苍天有眼无珠。但是高适却没有吐槽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平,他用肯定老天爷,来讽刺世道。
不是鬼神没有正义之心,而是州县里有弊端,门道黑,路难行。
在这样一首诗中,他并不是立足县尉的官职,来抱怨自己做官小,而是通过斥责州县“有瑕疵”,也即有弊政,有弯弯肠子,感叹鬼神都无力扭转的地方黑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俩做这样的外地小官,可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这里依然有隐语,即:老颜你就别悲伤难过了,你的处境我都懂,都知道,都体会过,咱俩完全是一样的。现在是连鬼神都帮不了我们的时候,州县就这样,要不不干了吧!
就这样一句诗,将那种苍天乏力,有志难申的苦痛,一语道尽。
颜六少府的结局我不知道,不过高适是一个绝不会继续忍受的人,连鬼神在这里都干不成事,他一定要跑路。
天宝十一年,高适四十九岁,在知天命的前一年,他辞去了辛辛苦苦得来的封丘尉。进入哥舒翰的幕府,做了一个文秘(掌书记)。
官大官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开心呀。
当然了,翻过了这一道弯,五十岁的高适,即将迎来的是带兵出征,生杀予夺的高光时刻。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一生最传奇的词当属《鹤冲天》。
有人说这是痛失状元后的牢骚之言,但我觉得这是少年人的血性和傲气。
落榜之后的柳永,说自己只是偶然失去了状元,不必介怀。就算是清明盛世,君王也会一时失去贤才。问今后的日子怎么办,为什么不潇潇洒洒走一会?做一个才子词人,也是白衣公卿。
烟花柳巷之中,有美人知己,左拥右抱,也一样是很快乐的事情。光阴短暂,不如把功名利禄,拿去饮酒听曲。
这首词的心气之高,姿态之傲。不亚于李白的《将进酒》。
也是少有的读书人在落第的失望中,不悲切郁结,而豪情满怀。
把读书的功名等同狎妓,可以说是惊世之语。
别的读书人想做这回事,只敢在心里想。偏他敢大张旗鼓地说出来。
这份心胸和胆魄,几人能及?哪个读书人敢这样嘲讽皇帝有眼无珠,还不如勾栏瓦肆的老鸨和娼妓?
宋朝本来就是一个优柔的朝代,但是对言论又管得宽。苏舜钦他们做酒局的时候,喝醉了说了一点不敬先贤的话,就被参劾。如此环境,柳永却“张口就来”。
从政治角度说,是非常不成熟的。
但这一份不成熟,却透着一股勃勃生机。那是目空一切,敢想敢说的傲气呀。
终宋一朝,他这份傲气是独一份的。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有很多点都值得咀嚼。
比如“偶失”,不说天道不公,考官无能。只说自己是不小心丢了状元。
都说落第举人心是人生四大悲之一,柳永只把它看做是撞上了而已。
自己是偶失,别人自然是偶得了。事实上唐宋点状元确实有可能有偶然的概率的,姓氏、籍贯、长相、人脉都有可能影响谁是状元。
他这样讲也许有自我安慰的成分,但把可能说出来,那就是对自己才华的极度肯定。
在失意之时,仍然这般豪气。还能说格局小?
又比如“何须论得丧”,不把得失看在眼里,由它如此,不耿耿于怀,还能说格局小?
再比如“换了”,贺知章金龟换酒,李太白千金买醉,到了他这里,把世人趋之若鹜的功名前程,拿去嫖妓?好大的胆,还能说格局小?
传闻宋仁宗被柳永的这首词所激,看到他的试卷故意冷落一边,最后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终被小气的明君黜落,不复得志。
尽管如此,他也没有黯然伤感,反而是反嘲皇帝,以“奉旨填词柳三变”,再将宋仁宗一军。
别说严酷的封建社会了,就今天,有多少人敢当着所有人的面明着阴阳怪气自己的领导?
格局不是吹的,不是说策马天下,云山大海就叫格局了。
一个人在市井的小框框里,能够写出自己,写出世界,用儿女情长,笑江湖路远。
也是奇伟大格局。